一、发展过程
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的前身是原新疆广播电视厅维吾尔语电视剧译制部,成立于1984年7月10日,第一年译制了《寂寞黄昏》等9集电视剧。1988年5月28日成立了哈萨克语影视剧译制部。2006年10月为有效整合优化广电译制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我区译制片的水平,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新疆影视剧译制事业,根据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的批复(新机编字[2005]57号)文件精神,将新疆电视台影视剧译制中心、新疆有线电视台译制部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译制部等三家译制单位合并,连人带编划归译制中心,成立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2007年根据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的批复》(新机编办[2007]96号)文件,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更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影视译制中心,县处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80个。
二、人员及组织机构情况
我中心是一个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随着译制量不断增加从2008年至今陆续聘用了100多人,目前,我中心有近300名译制工作人员。中心下属由六个正科级部门组成,(译制一部,二部--维语译制部门,译制三部--哈语译制部门,制作技术部—维语,哈语译制片制作部门,中心办公室,总编室等)。
2006年10月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的挂牌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广电总局及有关领导强有力的推动下,投资2800多万元建设了以数字音频工作站为基础的全数字化、网络化影视剧译制系统, 2010年在21楼修建了两个电影录音棚,这些机房和设备现已正常运行中。本中心现拥有119个译制编译站点和12个语言录音棚、10个,音效剪接机房、5个混录合成机房和3个拟音机房等规模较大的现代化译制基地,这样译制片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了一个新的提升。
三、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随着少数民族观众对影视剧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逐年提高,对译制片内容和译制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首先,我们克服片源短缺或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选出优秀、健康、内容积极向上的适合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影视剧进行了译制。从2005年开始为解决片源不足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启动了每年向西新两地捐赠千集电视剧的活动。到2010年捐赠少数民族译制电视剧增加到了两千集,动画片增加到38000分钟的规模,同时,2011年我中心转录了央视重点几个频道的影视剧,通过对这些转录影视剧精选后进行了译制。这样在国家广电总局捐赠、新疆电视台提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译制片源的渠道。
自1984年译制中心成立到2014年底,累计译制生产的维语、哈语影视剧33180多集(维吾尔语22160多集,哈萨克语11020多集)。
另外2007年开始每年译制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提供的农村数字电影,2007年至今译制完成了农村数字电影568部(维356部,哈212部),总集数1258.5集(维:789集,哈:469.5集),2011年至今译制科教片120部(维:80部,哈:40部),总集数60集(维:40集,哈:20集)。目前年译制生产量为70部故事片及30部科教片(其中:维吾尔语故事片45部、哈萨克语故事片25部,维吾尔语20部科教片,哈萨克语10部科教片)。
有200多部维、哈语影视剧在全国和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译制片评选中获得了 “骏马奖”,“天桥奖”“天山文艺奖”和全疆优秀译制片等奖项。影视剧译制制作网络技术工程项目,荣获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发的“科技创新奖”等等奖项。
在这多年的努力下,本中心认真完成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国产四大名著电视剧的译制工作。现在,译制中心译制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译制片每天都在新疆电视台六个民语频道(XJTV-2,XJTV-3, XJTV-5, XJTV-8, XJTV-9, XJTV-12)中播出,占每个频道全天总播出量的70%以上。为丰富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深受广大少数民族观众的欢迎和喜爱。